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

续写改革开放的“长三角故事”

文章来源: 安徽日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6-07 16:19 责任编辑: 区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打印

6月的温州,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繁华的城市里轻拂着清凉的海风。

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温州,是一座有着浓厚“经商”气质的城市,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

选择这座城市作为主办地,很有深意。

偏居一隅,面海靠山,没有资源,没有“出路”。瓯越文化的滋养下,精明、细致、果敢,已然成为温州人的地域性格。

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模式”,引领了时代的潮流;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写尽了他们创业的努力与艰辛。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加速推进,长三角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这种面对新形势时的“果敢”,是沪苏浙皖携手奋进的强劲力量。

共商一体化大计,共话高质量发展。6月6日,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论坛上,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热门话题作了专题演讲。

此外,会议成果十分丰硕,一批实事项目清单现场发布、重要事项现场签约,给广大长三角人带来更多的一体化红利。

务实的合作,百姓的红利

仔细看今年发布的一体化成果,丰硕、务实。

丰硕,体现在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涵盖领域越来越广。

务实,则反映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有不少涉及民生领域,还有的是突破性措施,能给更多长三角人带来便捷与红利。

此次论坛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内容共有10个,涉及交通、养老、医保、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领域。

以大家高度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为例,清单中有一个项目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即长三角地区新建公共充电桩7万个以上,车桩比力争达到1.9之内,累计公共充电桩达到60万个以上,加快推动长三角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异地工作生活的人,更关心跨省办事。这10项实事里有3项涉及跨省事项办理,比如开通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服务点位200个以上,累计上线政务服务200项以上,实现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推进跨省“一件事”和“免申即享”创新服务;医保跨省结算方面,统一将12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长三角地区医保支付范围,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增至8个以上,争取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院全部实现跨省异地直接结算;“一卡通”方面继续“扩容”,将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长三角3000家以上文旅场馆(图书馆、博物馆、A级旅游景区等)和健身场馆“一卡通用”,“一卡通”服务项目增加至70项以上。

总之,随着合作事项的增多,“跨省”越来越像“不出省”,沪苏浙皖更加“一家亲”。

值得关注的是,红利还惠及了更多外国友人。清单中有一项是“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即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凭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限定时间内确定日期及座位的联程客票,在长三角区域内任一适用政策口岸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的,可免办签证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内停留不超过144小时(6天),享受短期商贸洽谈、文化交流、观光旅游、探亲访友等便利。

周到、细致、温馨,这10项实事清单将一体化合作往深处走、往实处推,越来越体现了“跨区域共建共享”和“区域发展共同体”的理念。

联合组建新公司的突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

要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就要谋求新突破。

在论坛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约了10个合作项目,涉及轨道交通、物流、人才、金融、基础研究等领域。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些项目属于突破性的合作。

比如,跨省交通出行,一直是长三角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此次,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签订协议,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

这样的举措,尚属首次。

最近一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长三角铁路将首次新增一条上海站至上海虹桥站的超级环线高铁列车,该线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全程8小时9分钟。

这条超级环线,将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串联,单向行驶里程超过1200公里,沿途连接黄山、九华山、千岛湖等多个风景名胜区,全程停靠长三角三省一市共21座车站,通过与上海—合肥南G7357/6次和合肥南—上海虹桥G7174/1次高铁列车互补开行,为沿线旅客往返出行提供便利。

“超级环线”,只是高铁出行的一环。未来,随着这个新公司的运营,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或将“全面开花”,三省一市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要素与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更高效顺畅进行。

另外,三省一市能源局还签订了“2024年长三角一体化迎峰度夏电力互济合作框架协议”,将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分别根据各自电力供需形势,科学测算两两之间电力置换时段、规模,保障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可靠供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能源保障。

“互济”,是关键词,简而言之就是互相支持,谁缺电,不缺电的就多帮衬。虽然以往安徽与沪苏浙已有电力互济合作,但此次签订框架协议,将更好地保障三省一市能源有效供应,实现“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大势下的新思考

收获,不仅源于合作成果,高层论坛还例行安排了专家的专题演讲,为在座嘉宾提供了新技术、新形势的专业解读。

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火了,该怎么利用它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的特点,人工智能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上发挥关键作用。

王坚说,计算是产业变革的“电力时刻”,那么AI是科技创新的“望远镜时刻”。长三角要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人工智能上接续发力。

长三角如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从专业的视角,为长三角的开放合作建言献策。

王一鸣认为,经济和市场规模大是长三角的突出优势,长三角2023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0万亿元,拥有2.4亿人口,在全国大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

“三省一市在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有为政府’方面较为显著,但在‘有效市场’方面仍存在难点堵点。”王一鸣建议,提升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既要加快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提高制度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也要从制约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入手,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具体来看,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新的征程,给予长三角新的使命、新的机遇。

对于安徽而言,如何继续争当一体化发展的“上进生”,更好地靠上去、接上去、融进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安徽关键要做到“因地制宜”,紧扣自身优势、定位、特色,将这些要素与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势充分融合,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深度契合,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和方向有机结合,让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势下绽放新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