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各位发布今年全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和防控工作准备情况。
一、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测
我区是小麦赤霉病易发、重发区域,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据区植保站近期田间调查,结合我区主栽品种及气象信息,综合研判2024年全区赤霉病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南部有大发生趋势。预计全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在4月中旬,需防面积约为454万亩次,防控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分析研判的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菌源量充足。根据多点采样检测结果来看,今年我区玉米秸秆带菌率高,田间菌源量普遍偏大,近期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菌子囊壳形成,菌源数量将持续增加,满足大发生的菌源基数。
二是气象条件有利。根据气象信息可以看出,4月上旬降水量 30~70mm,较常年偏多 2~3 倍,易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田间菌源萌发。据气象部门预测,在4 月19日和24日我区有两次降水过程, 与我区小麦(4月15日左右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对赤霉病发生有利。
三是品种抗病性不强。我区的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赤霉病,加之今年部分小麦受冻害影响,造成苗弱、苗情复杂、长势不均衡、抗逆性下降,均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四是栽培条件有利。部分麦田播量偏大,造成群体偏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加之小麦种植品种多,生育期差异大,将导致赤霉病易侵染期拉长,利于赤霉病发生。
二、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准备情况
针对全区小麦赤霉病重发态势,为确保今年夏粮生产首战告捷,区农业农村局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作为抓牢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以实施“四良两优”六大工程为牵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因时、因地、因苗施策,完善防控机制,推广绿色模式,重点抓好以防控小麦赤霉病为主的“一喷三防”作业,坚决打赢小麦赤霉病防控攻坚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领导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按照省、市小麦赤霉病相关文件精神抓好工作部署。区委农办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埇桥区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埇桥区2024年中央(省、市、区)小麦赤霉病防控资金使用方案》及《埇桥区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等相关文件,成立了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小麦赤霉病技术指导组,已对镇、街道进行多次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3月初召开了小麦病虫害春季防控技术现场会,3月中旬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专门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3月27日区政府召开了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部署会视频会;4月10日召开了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推进会和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会,各镇分管领导、有关街道和行管会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
二是做好监测预警。根据监测预警,今年小麦赤霉病有重发态势,区植保部门强化监测调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小麦的发育进程,实时跟踪赤霉病发生消长和防控动态。及时发布预警预测预报信息。目前已发布小麦赤霉病情报2期,同时配合宿州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已对部分镇的小麦进行取样,检测赤霉病菌田间情况。
三是提前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宣传发动上,印刷小麦赤霉病防控宣传条幅1000条,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明白纸10万份,发放到镇、有关街道和行管会悬挂张贴,各镇目前已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2360人次,技术指导人数20000人次,以确保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抓好飞防平台的应用。我区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已达129家,从业人员2860余人,拥有大型植保机械的有68家,植保无人机705架,直升机2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673台,日防治能力60万亩。目前大疆、极飞等植保无人机公司在埇桥落户,参加统防统治的飞防组织正在陆续加入省植保无人飞机监管平台,接受管理和监督,近期,我们将对全区飞防组织及飞手进行一次技术培训,确保防控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五是积极筹措资金,夯实防控物资基础。目前已统筹资金3162万元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控,其中利用中央粮油生产保障支持小麦“一喷三防”资金1061万元;省级下达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小麦重点病虫害防治资金1001万元,主要用于开展以防控小麦赤霉病为主的“一喷三防”,开展统防统治服务等,全区落实统防统治面积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2%;市级资金440万元主要用于赤霉病防治及绿色防控;区级小麦赤霉病防控配套资金660万元用于赤霉病防治。目前各级资金使用方案已印发,资金已经按照小麦播种面积拨付到镇、有关街道和行管会,已经组织采购了高效对路农药和无人机飞防服务、开展统防统治等;各地已制定小麦赤霉病防控方案,防控药剂已经采购,正在陆续发放中。
六是加强小麦绿色防控区示范点建设。积极利用市级小麦赤霉病防控专项资金做好全区小麦绿色防控示范片建设,在小麦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示范区,推广免疫激活蛋白、硝钠·萘乙酸等成分的植物免疫诱抗剂2万亩,小麦赤霉病防控纳米农药1万亩,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激健)1万亩,采购的药剂全部用于全区的绿色防控示范点的防治。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第二部分【答记者问】:
问题1: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请问,区农技推广部门前期主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程立军回答: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度重视小麦赤霉防控工作,把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抓牢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扛起责任担当。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粮食安全,是小麦春季田管的第一要事。3月初,我们召开了小麦病虫害春季防控技术现场会。3月份中旬,我们起草了《埇桥区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埇桥区2024年中央(省、市、区)小麦赤霉病防控资金使用方案》及《埇桥区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等相关文件,区委农办牵头成立了小麦赤霉病领导小组和5个技术指导小组,对所联系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和防控工作督导。4月10日,我们召开了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推进会和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会,对全区小麦赤霉病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
二是强化技术宣传,抓好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为此我们强化宣传发动,让提前预防的理念家喻户晓,目前已印刷小麦赤霉病防控宣传条幅1000条,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明白纸10万份,发放到镇、有关街道和行管会悬挂张贴,各镇目前已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2360人次,技术指导人数20000人次,以确保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落实防控物资。积极筹措资金,夯实防控物资基础,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将目前已统筹到的中央、省、市、区各级资金3162万元全部用于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采购和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目前,各镇和有关街道正在采购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并进行药剂发放中。
问题2: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请问今年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技术措施?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程立军回答:
近年来,我区一直推行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防控增产技术,为夏粮丰产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小麦单产逐年提高。今年,我们将全面推行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提质控害增产技术,在做好前期农业措施和苗期综合防控的基础上,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治,重点推广"三好”技术。
一是抓好防治时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 见花打药 ),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停间隙或抢在雨前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
二是选好优质药剂。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和防干热风、防早衰工作。小麦赤霉病防治坚持“用好药”原则,重点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己唑醇等,也可选择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等单剂与三唑类药剂混用。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时,要严格控制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浓度,避免产生肥害。
三是用好高效器械。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 2.0~2.5 升、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 .8~2.2 米、飞行速度小于6 米/秒, 新机型可适当调整)。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配合稳定剂使用。
同时,需要特别提醒一下:小麦收获后入仓前,及时采取晾晒、烘干等方式尽快将籽粒中水分降低至安全水分以下,避免病菌继续侵染导致真菌毒素增加。
第三部分【镜头采访】:
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郝彩侠接受采访: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宣传和技术指导,常态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实地指导。抓好责任包保,督促各地全面落实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通过“行政人员+技术人员+防治队伍”技术包保服务,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精细化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带动农户开展群防群治,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防控质量,力争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治处置率达到100%,赤霉病病粒率低于2%,确保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田地完成今年的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